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要让大家愿意“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
“胸怀报国志 奋斗正当时”讲述民营企业家奋斗故事,展现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不负嘱托,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企业发展战略和具体行动,以时不我待、爱拼会赢的精气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锐意进取、拼搏出彩,厚植家国情怀,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专心谋发展,昂扬向前进。
在中原腹地,有一座被誉为华夏文明璀璨明珠的城市——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它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1981年,在开封龙亭东湖清淤时,人们意外挖出明代周王府遗址。继续往下挖,在8米深处看到了北宋皇宫遗址:庞大的灰砖房基,空旷的殿壁走廊……至此,“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广为流传的神秘传说,终于被考古证实。
2007年,在开封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吸引和号召下,土生土长的河南女企业家徐晓,正式接触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开始了十八年漫漫征程。
“我期望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保障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同时,助力将这座承载中华4000多年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以最佳面貌呈现给大众。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为了让宋文化得以传承,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其魅力,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与文化协同进步。”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告诉记者。
坚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建设博物馆、进入文旅行业,对徐晓来说,是一次意料之外但又深思熟虑的跨界创业。
1972年出生的徐晓二十岁大学毕业后便投入工作,一路摸爬滚打,2004年担任郑州海龙实业集团总经理,三年后成为集团董事长。实战让她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精准的判断能力、独到的商业嗅觉。“我们前期对项目周边进行了深入调查,进行了综合研判,得出可行的结论。”于是,2008年12月,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项目周期确实很长。”徐晓介绍。从打入第一笔拆迁资金1亿元算起,后期用了三四年时间拆迁;此后进行更专业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这个过程用了五年时间。国家文物局审批、河南省文物局核准、开封市相关部门审批手续……一层层,一环环。
“漫漫长路,您不着急吗?”面对记者提问,徐晓淡然答道:“对于我们企业家而言,着急就是压力,压力就是动力,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笃定坚守。”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坚守。
出生于荥阳的徐晓,和开封有着不解之缘。开封顺天门城墙的夯土就取自荥阳;开封州桥遗址中,州桥的石头也出自荥阳炼石场。“我了解这些历史的时候,就深信,让宋文化在城摞城博物馆璀璨绽放,是我冥冥之中注定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坚守不易,“过程中确确实实也经历了一些困难”。
2020年,博物馆开始建设。博物馆建设本身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回报周期长,资金压力一直是巨大挑战。三年疫情和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很多困难都是没有预想到的,但遇见了,我觉得那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吧。”徐晓言语间透着淡然。
困难时期,开封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不仅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还主动协调各方资源,帮助项目解决资金周转、物资供应等难题;在攻克技术难题过程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伸出援手,让项目建设得以突破重重阻碍,顺利推进……
如今,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已基本竣工,即将向大众正式开放。“发展中的困难,现在走过来之后都觉得是云淡风轻的。”徐晓笑称。
创新:让赓续与发展“两兼顾”
以北宋特有的“雨过天晴云破处”天青色为顶,极简极雅;以现代铁锈红为轮廓,极活泼极热烈。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用创新连接千年时空。
“我们的创新确实挺多。”徐晓欣然介绍。
开封城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这种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既为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巨大潜力,又给企业提出了创新的时代命题。
“城摞城遗址博物馆是在原址上进行建设,这在全国都属于比较特殊的。所以更应该严格遵循‘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让保护与创新两兼顾。”
在建设过程中,徐晓带领企业攻克了在原址上实现临时大棚整体下降的难题,研发出跨外悬臂的自平衡网架无损降落系统以及网架下降水平限位器,通过精密的计算与调试,成功保证原有网架平稳完整下降——这在全国都是首创。
现场无人化操作技术难题的攻克同样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考虑到遗址现场环境复杂,人工操作存在安全风险且可能对遗址造成潜在干扰,团队引入智能化设备与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的顺利建设扫除了技术障碍。
技术创新现于外,体制机制创新真正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活力。
据徐晓介绍,博物馆政府持股49%,文物的所有权归政府,博物馆经营权归企业。这样一来,政府层面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和资金支持;企业层面经营更为灵活,对市场的把握更及时。“尤其是政府‘有事帮忙,无事不扰’的好作风,让企业更能乘风破浪,奋楫争先。”
为增强参观者体验感,城摞城遗址博物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场馆建设与文物展示,而是通过数字创意、沉浸式体验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
采取“5G+AR+场景复原”的方式让游客沉浸式参观,虚实结合的场景设置方式,结合考古发掘出来的遗迹和发掘出土的文物,提炼历史文献,真实再现历史画面,让游客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地层之间感受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立体展示开封城摞城故事、宋文化故事、黄河故事。
“在城摞城博物馆建设中,政府、同行、专家、员工,我们受到了无数支持和帮助,让博物馆得以平稳屹立。”徐晓坦言,“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事业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接力赛,激励我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懈努力。”
实诚:相濡以沫做“三姐”
身边人常用“真诚”评价徐晓,而徐晓喜欢用地道河南话“实诚”来形容自己的企业家精神。“一个企业的风貌、员工的行事作风,一定是一把手性格的体现。”
头顶露天、脚踏黄土,这是孙继中副总经理在城摞城遗址博物馆建设期间的工作常态。他带领部门经理孙凯、工程师王磊,吃住在工地,分秒不敢松懈。“我们把图纸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都烂熟于心,准确来说是记到肌肉里。”孙继中称,问他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任何一个数字,他都能快速且准确地答出。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群“实诚”的员工呢?
在徐晓看来,无论郑州海龙实业集团,还是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管理都是相通的,“我始终把员工视为兄弟姐妹,秉持让员工满意的理念。”
一次,孙继中在下班回家路上,本想靠边稍微休息一会儿,结果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这种大家习以为常的员工奋斗故事,却让徐晓听后流下了眼泪。“有时候员工会加班加点,希望攻克完工作再休息,而我要求必须先休息,不休息不行。”
企业家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更在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如何回馈社会,如何承担起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面对“实诚”的徐晓,大家平时称她董事长,私底下更喜欢叫她“三姐”。因为徐晓在家中女孩儿排行老三,“三姐”更让她有一种相濡以沫的难舍难分感。
“若是有急难险重的工作需要抽调员工,有时没被抽调的员工还会哭鼻子问我为什么不相信他们,或者问我凭什么认为他们应对不了这项工作。”徐晓告诉记者,类似的事件,常常让她感动,更让她坚信:企业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
“我实诚,员工跟着我一起实诚,我们的企业就赢得尊重。”正是这样一群“实诚”的人,他们一砖一瓦,不断建起了容不得一丝马虎和虚假的城摞城遗址博物馆这个宏大建筑。
相信:回报我们等着就行,不急
“最初进入企业参与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时,我的初心纯粹而炽热。”徐晓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宋文化的热爱,想要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十八年辛苦付出,收益和回报如何呢?
作为财会专业毕业的高级经济师,徐晓一开始便知道博物馆这类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但从经济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更深知它有着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徐晓最喜欢的一句词,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的画面也出现在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的宣传影片中。把这样灿烂、美好的宋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不是一项美好的事业吗?
“利润我们目前是不去想的,如果做企业只盯着利润,那就不会有人选择从事博物馆这样一个行业了。”
在徐晓眼中,建设城摞城遗址博物馆就像孕育一个孩子,从孕育那一刻起,就爱上了这个孩子。生养孩子,不是教他怎么着急挣钱,而是教会他创造幸福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为了提升这种能力,从一片荒草到一座建筑,从地下城到见光的文物,徐晓对宋文化研究逐渐深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解也不断转变。看到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她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数字化、智慧化融合的新阶段。要让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更加注重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模式的探索。
徐晓带领团队将这些发现和实践一点点应用于城摞城遗址博物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做好这个博物馆,回报我们等着就行,不急。”
直到今日,徐晓初心不改。
站在顺天门遗址旁,触摸层层叠压的夯土,仿佛触碰到千年文明的心跳。“我的责任是不仅要让深埋地下的历史在新时代‘开口说话’,更要让大家愿意‘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