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仪陇县实施全国工商联产业扶贫项目再现新亮点
2008年以来,全国工商联在四川仪陇县武棚乡开展造血式产业扶贫试点,已投入帮扶资金715.7万支持该乡农户发展产业。项目实施以来,该县始终坚持“农户直接受益”、“资金滚动发展”和“园区与大户带动,以点带面”的产业帮扶思路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拓宽发展思路,引导群众在产业培育、技术创新、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目前,该乡已初步形成“猪-沼-菜”、“果-蔬-药”循环产业和鸡鸭鹅、蜜蜂、泥鳅、黄鳝等特色养殖业多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亮点多、效果好。
亮点一:生猪“睡”上“席梦思”
生猪产业一直是该县武棚乡的传统优势产业,自帮扶项目实施以来,全乡已累计出栏生猪3.3万头,实现收益3300余万元。为了继续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今年通过引进业主并与当地协会、农户合作的模式在该乡新石桥村建设了占地 20亩的生态猪养殖场。该场总投资约 600万元,现有标准化圈舍10000余平方米(含4300平方米生猪繁育场),可存栏生猪5000余头,目前已存栏生猪1000余头,与众不同的是该养殖场采用了先进的生物床生态环保养殖技术。
“生态养猪法”也叫发酵床养猪技术,又称生物环保养猪。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从而达到猪场废污的“零排放”,与传统养猪法相比,生态养猪法在解决养猪业污染、提高劳动效率、增强猪的抗病性、提高肉质、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采用生态养猪法,发酵床是整个技术的核心,它是由“锯末、农作物秸秆”等普通原料制作而成,猪仔圈养在上面就好比睡在一张软绵绵的床垫上,“床垫”里含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酶化物质能有效分解粪便,同时又能制造出一种猪仔所喜爱的高蛋白食物,较好地迎合了生猪贪吃、贪睡的特点,集中圈养的猪仔或是酣然入睡,或是安静觅食。因此,该技术不仅具有无臭味、无噪音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的优势。“三省”:即是省水、省料、省劳力。与同一规模的传统养猪场比,可节约用水90%以上,节省饲料80斤/头,由于圈舍无需人工打扫,仅需4人就能实现整个养殖场正常运转。“两提”:一是提高抵抗力。由于猪仔恢复了自然习性,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二是提高猪肉品质。经国内多家规模场养殖实践,采用生态养猪法育肥出栏的生猪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肉质鲜嫩,猪肉的氨基酸及其它营养含量分别提高了10%至15%,完全达到绿色无公害猪肉标准。“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一方面,与传统技术养猪相比,仅饲养环节就可减少饲料、节约用水、人力等成本90--150元/头。因此,每头猪可增收100~150元。另一方面,该技术严格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要求,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饲养,试验显示育肥猪日增重增加2~3%,料肉比降低2~5%,出栏时间可缩短70天。“零排放”,即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猪的粪便在养殖过程中就进行了消纳处理,保证了生猪在饲养过程中不会对外排污,进而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在谈及今后的打算时,该村养殖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加快生猪繁育场建设。尽快完成仔猪繁育场建设,引进优质种母猪100头,种公猪3头,力争明年实现自繁自育,降低成本。二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新建屠宰场和冷冻库各1个,在行情低迷时对猪肉进行冷藏,待价格回升时进行销售;同时,还将猪肉制成腌腊制品销售,逐步实现生猪的“产-宰-销”一条龙服务,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确保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三是不断扩大农户参与面。通过先期试点,将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养殖技术在全体会员农户中推广,力争每年再发展2户农户参与到协会中来,带领农民共同发展致富。
亮点二:小泥鳅“钻”出大市场
泥鳅的营养价值极高,素有“水中人参”的美称,本地市场需求潜力也很大,是一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早在去年,该县实施全国工商联产业扶贫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就从实际出发,在五棚乡赵家湾村甄选了一位在浙江自学养殖技术、富有养殖经验的大学生赵国康进行试点帮扶,鼓励、引导和扶持其加入协会,带领农户大力发展泥鳅、鳝鱼特色水产养殖。经过1年时间的发展,该村水产养殖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据了解,该村水产养殖协会通过借用全国工商联帮扶资金5万、农户自筹6万元,承包并利用该村一占地6亩的水库实行网箱养殖,修建标准化泥鳅养殖水池1个(约3亩),泥鳅鱼苗人工繁育池3个;添置冲氧机械1台、网箱22个;投入3万元,新引进各类鱼苗1200多斤,实行网箱养泥鳅、网下养草鱼,用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扩大到6500平方米,鱼类品种也增加到草鱼、鳝鱼、泥鳅3种,去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万元。
协会负责人赵国康介绍:他们的发展模式具有“养殖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采用了网箱养殖和鱼苗人工繁殖技术,不仅提高了水域资源利用率,而且节省了场地租赁和鱼苗购置的费用,进而降低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采取了泥鳅、鳝鱼、草鱼三大鱼类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泥鳅、黄鳝的排泄物和剩余食物同时可供草鱼食用,草鱼在网下的活动性对泥鳅、黄鳝的自然繁殖、生存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同时,经过一年的实践,协会已掌握了对鳅鱼的人工繁殖、孵种产仔、优种调换等技术,可以对数量和种类进行适时调整,较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减小了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面对未来,赵国康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并表示下一步他们将集中精力抓好四件事: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做好现有设备及设施的维修与管护工作,力争让现有设施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尽快掌握最前沿的养殖技术。到大连进行实地观摩学习,重点学习泥鳅、鳝鱼的最新养殖技术,尤其是掌握好网箱养鱼和鱼苗培育核心技术。三是延长产业链。利用已建好的繁育池,对产下的鱼卵进行人工培育,在保证鱼苗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将多余的鱼苗对外销售,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四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一方面,在巩固发展好泥鳅、鳝鱼特色鱼类现有养殖规模的同时,继续抓好草鱼和其他鱼类养殖,逐步实现水产业的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水域面积过剩,现有设施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将动员更多农户加入水产协会,采取场地共用、技术指导、市场共享的方式带领身边农户发展水产养殖,让小泥鳅 “钻”出大市场,力争让泥鳅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
亮点三:果蔬药“套”出高效益
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共享帮扶成果,该县实施全国工商联产业扶贫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以全国工商联援建武棚乡的12.5公里环形通村水泥路为依托,在该乡条件较为艰苦的肖家梁、团包山村试点“果蔬药套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9年全乡培育果园1000亩,套种榨菜、海椒各2500亩,种植枣皮、川芎等中药材50亩,果蔬药三大产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果蔬药套作”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受当地群众好评,是因为该模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实现了广大农户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其产业发展优势在于:一是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榨菜、海椒、果树、中药材对土质要求不高,采用果蔬药套作模式使果树间的空隙地、房前屋后的坡台地、外出农户的撂荒地都被群众有效地利用起来了,既扩大了生产规模,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单产值明显提高。经了解,一亩地种粮食全年产值约1500元左右,采用了“果蔬药套种”模式后,与本地企业实行订单农业一亩地产值可以达到3000-4000元,是原来的2倍多。三是有利于果蔬生长。在果树的遮蔽下,海椒、榨菜等喜阴作物存活率高,容易较快生长;农户在对海椒、榨菜进行施肥、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的同时,也间接地对果园进行了管护,促进了果树生长。四是有利于解放劳动力。海椒、榨菜、果树、枣皮、川芎等作物均属于粗放型农作物,移栽成活后,无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也不需要过多的劳力进行田间管护,较多的农民真正地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富余的劳动力可就近务工,实现劳务收入。
武棚乡党委负责人表示,为了能让“果蔬药套作”模式彰显出巨大的带动效应,在下阶段帮扶工作中,他们将全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种植扩面。在巩固发展好现有规模的同时,全力整合全乡现有耕地资源,力争将果蔬药套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二是抓好品种改良。充分发挥该乡新辉高星农业产业园的技术、市场等优势,对海椒品种进行改良,提升海椒的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种植风险。三是抓好科技支农。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思路,抽派果蔬协会负责人及农技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还将邀请县农业局、茶果站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大对农技宣传普及力度,引导协会和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四是抓好订单协商。加大与浙江中味食品、斯康达药业等县域龙头企业的合作,扩大海椒、榨菜、枣皮、川芎等作物产销订单,逐步形成农工互动,农企双赢的产业发展格局,真正带领全乡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微信公众号